杨氏方程的核心作用:解释接触角现象。
关于接触角,和表面张力的测量都有专用的测量仪器,比如表面张力仪,和接触角测量仪。
我们平时看到的“水在玻璃上铺开"、“水在荷叶上滚成球",本质就是杨氏方程中各力平衡的结果,关键看接触角 θ 的大小:
当液体“铺开"(润湿固体),比如水在干净玻璃上:固体表面能 γₛᵥ很高(玻璃吸引分子的能力强),远大于液体表面张力 γₗᵥ的“收缩力";此时平衡时,cosθ 会接近 1(θ≈0°~30°),代入方程:γₛᵥ ≈ γₛₗ + γₗᵥ(因为 cosθ≈1),意味着固体的吸引力全 “战胜" 了液体的收缩力,液体就会摊开。
当液体 “缩成球"(不润湿固体),比如水在荷叶(或不粘锅)上,固体表面能 γₛᵥ很低(荷叶表面光滑且疏水,吸引能力弱),小于液体表面张力 γₗᵥ的 “收缩力";此时平衡时,cosθ 会接近 0 甚至负数(θ≈90°~180°),代入方程:γₛᵥ ≈ γₛₗ(因为 γₗᵥ・cosθ≈0 或为负),意味着固体的吸引力 “拉不动" 液体,液体就会顺着自己的收缩本能缩成球。
只适用于“平衡状态":如果液体刚滴上去还在流动(没稳定),或者固体表面不干净(有油污),杨氏方程就不成立,因为此时力没达到平衡。
固体表面需光滑、均匀,如果固体表面坑坑洼洼(比如粗糙的石头),接触角会受表面结构影响(出现 “超疏水" 等特殊现象),需要修正杨氏方程(比如 Wenzel 模型),不能直接用原始公式。
杨氏方程就像 “三相界面的受力平衡公式",用数学关系把 “固体的吸引力"“液体的收缩力" 和 “接触角大小" 绑在了一起,帮我们理解和预测液体在固体表面的行为。